儿童4岁+,每天都要按照固定的路线从家里走到公园,出门一定要带上滑滑车。孩子奶奶却自豪地说:看,我家孙子方向感好强,都是自己找去公园的路,我才带他去过1次,他就能自己找到了,而且每天都走同样的路线,换一条路还不愿意嘞!他就只是不会讲话,其他都很好。
儿童6岁+,喜欢啃食,无论是什么,食物、家具、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等。家长非常苦恼地说道: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好的东西,基本都被孩子咬过,但凡是买一个新的玩具,最多几分钟,就会被他咬坏,破坏性极强!
儿童3岁+,拒绝所有主食(饭、粥、面、馒头等)以外的任何食物。妈妈十分焦虑地提到:如果他一直这样,肉、蛋、奶、蔬菜等等都不摄入,怎么维持营养啊!
以上是三个自闭症小朋友不同的刻板行为。
什么是刻板行为呢?它是指局限的重复的兴趣和行为,也包含情绪思维的局限与语言动作的狭隘。刻板行为的五种基本类型:
特定的动作 强烈的爱好 玩法单一 仪式化的行为和强迫行为 坚守规则,抗拒改变 刻板行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感觉处理异常,寻求自我刺激,自娱自乐。第二,逃避环境,逃避任务。逃避一切他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第三,刻板行为可以缓解焦虑,调节情绪。第四,用刻板行为做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或者填补空白。第五,游戏技能欠缺。
该怎么来干预刻板行为呢?
判断要不要干预
如果孩子的刻板行为发生的频率不高,这个行为本身也是能接受的,比如说像开心的时候就是要晃一下头这个行为不存在危险,不伤害自己或者别人,也没有不恰当,可以不做干预。
环境调整
减少环境当中可能引发孩子焦虑或者说感官过载的这些因素,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
记录行为
利用“A-B-C”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功能和原因,其实这一点是为了排除一些因素,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刻板行为,有的时候,会披上一个刻板行为的外衣,之所以摇头,之所以晃手,实际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想要利用这个行为去逃避,那就按照逃避去干预。
尽量别让孩子闲着
让孩子时刻有事儿做,避免空档期太久,不给这些填补空白的这些行为留机会。
开发强化物
开发游戏的动机和游戏的新的游戏方式,让孩子看到、感受到除了开关灯,或者开关门,除了旋转身体,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玩儿的东西,就从自己的小世界走向充满强化物的大世界。
情绪调节的练习
教会孩子情绪调节的一些技巧,比如说深呼吸、冥想、正念等方式,来缓解焦虑,而不是焦虑了就去做刻板行为。
提升主动语言和表达的能力
提升认知理解,让孩子有机会及时的跟大人表达自己的焦虑情绪或者其他的内心想法。